Languages

这里是《星光飞扬》数字化星图软件官方网站

lcsky_2.2.0.png

简介 下载

2021年总结

今年搬了新家,有了一个视野还算开阔的阳台,每一个晴朗的夜晚都可以半自动积累曝光,这是极好的。尝试了KStars+Ekos控制阳台上的树梅派+INDI的方式,真是非常惬意。

独自与星空相处,感受内心的平静,回看这12年的时光,惋惜于自己的傲慢与无知,06年第一次在红土地拍出真正的银河,那竟然是第一次有机会使用赤道仪,我就是这样,想得太多,做的太少,但绝大部分的事物,不去体验,是不会有进一步的认知的。

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些浪费的,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给自己和这些美好的事物一些成长的空间,总比碌碌无为要好得多。别动不动就想着改变世界,别总是自责时光的逝去,过于精致和谨小慎微都会让人碌碌无为,你越是不想浪费一分一秒,就越是变得急功近利。资本,也绝对不是人类已知最高效的方式。这并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恰恰是要避免极端,因为绝对的杜绝浪费,其实是很高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定位,会让人不屑于去做一些小事,对机会成本的患得患失,会让人原地踏步不敢前行,最后致命的“无意义”感会把人拖向深渊。

慢下来,允许一些浪费,承认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对自己和同伴都宽容一些,才是长远的事物可以萌发的土壤。

我对损耗的认知是有偏差的,这个世界的平均情况绝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一辈子改变世界好几回。认可客观的效率,平静的、踏实的,做好每一件重要的小事,一年回头,也会发现了不起的改变。

人生哲理就到这里,下面来讲讲有趣的话题吧,怎么在现代软件的辅助下轻松的拍星。

现在可选的拍摄软件非常多,老牌的MDL、无痛入门的ASIAir、后起之秀NINA,为什么选了KStars+Ekos呢?主要是开源,以及支持Linux。开源意味着不会被一些和自己设备以及使用方式不符的功能卡死,至少保留了掳起袖子把他改掉的可能性。需要支持Linux是因为我日常的开发机早已是Ubuntu好多年了。功能怎么样呢,其实爱好的力量是巨大的,开源软件是大神们做个产品取悦自己的方式,自己就是用户,才能写出好的产品。具体来说,KStars+Ekos有两个非常牛的功能,直接让拍星从石器时代进入工业文明:
  1、自动解析
  随便把望远镜指向天空拍摄一张照片,KStars就能根据恒星的相对位置关系解析出当前指向的赤经赤纬,并在星图上显示出来,再手动调整2、3次就能对准想要的目标,想想去年用微单屏幕找目标的经历,浪费时间不说,有时候真找不到目标。
  2、自动漂移法对极轴
  朝南的阳台无法通过北极星对极轴,只能用漂移法,但手动操作耗时很长。在KStars的辅助下,只需要三步:任意位置拍一张、赤经转动30度以上拍一张执行两次,就能直接显示出极轴偏移量,在屏幕指引下就能直接定量调整水平旋转和府仰,直接把半小时的操作时间压缩到5分钟。

2021-12-18 01-23-16 KStars.png

搬家后拍了很多有意思的目标,主要的设备信息如下,让我们沉浸在星空里,感受这些来自于静谧远方的光吧
主镜:Sky Rover(天虎) 60ED
赤道仪:艾顿大星野SkyGuiderPro
相机:ASI533MC Pro
滤镜:滤镜抽屉+宇隆L-eXtreme双窄带滤镜
对焦:鱼骨板
控制软件:KStars+Ekos+INDI
控制器:树梅派
处理软件:ASIDeepStack,平场:60,偏置场:10,暗场:无
导星:无

NGC_246_Light_Stack_flat1_rg.jpg

↑NGC 246 小精灵星云,是位于鲸鱼座的一个行星状星云。单张RGB 30s若干,共计0.7小时曝光

NGC_7293_HaOIII_AutoSave_Stack_rg.jpg

↑NGC 7293 螺旋星云,是一个位于宝瓶座的行星状星云。HaOIII双通道滤镜,单张30s~120s若干,共计3.6小时曝光

NGC_253_AutoSave_Stack_rg_ddp.jpg

↑NGC 253 银币星系,是位于玉夫座的一个螺旋星系。单张RGB 60s~120s若干,共计3小时曝光

NGC_2238_Group_1218~224_432_avg_rg_cb.jpg

↑NGC 2237 玫瑰星云,是一个位于麒麟座的电离氢区,距离地球大约5000光年。单张HaOIII 60s,共计7.2小时曝光(前1.6小时曝光效果对比

Light_M16_Stack_1_rg.jpg

↑M16 鹰星云,是一个位于巨蛇座的电离氢区,距离地球大约7000光年。单张HaOIII 30s,共计0.9小时曝光

IC443_Ha_AutoSave_Stack_470-R.jpg

↑马头星云,是一个位于猎户座IC 434内的暗星云,距离地球大约1500光年。单张Ha 60s,共计7.8小时曝光

M42_Group_10~12~bestkm_ddp_224.jpg

↑M42 猎户座大星云,是一个位于猎户座的弥漫星云,距离地球大约1344光年。单张RGB 30s~60s若干,共计3.7小时曝光(前1.5小时曝光效果对比

2018-2-14_全家自驾丽江欢度春节,夜拍星空

距离我们1400光年的猎户悬臂,是银河系4个主要悬臂之一,包括了这张照片上的4个主要星云,从左往右依次是:M42猎户座大星云、IC434马头星云、NGC2024火焰星云、M78奥特曼星云。我们的太阳系就是在猎户座悬臂内,所以这一区域的星云看起来都很大,比较容易拍摄。用200mm焦距拍摄,星点比四年前用70mm镜头时漂亮了很多,也不再让人犯密集恐惧症,马头的形状已经清晰可见,M78奥特曼星云也显现出来。

Orion.OK_.jpg

深夜一个人从束河出发,驱车12公里来到玉龙雪山下,黑夜中,只有地动山摇的风,把车都吹得摇晃,白天蓝天雪山草甸都消失了,只有漫天的繁星和无尽的黑暗,取景都只能借助相机高感10秒曝光,因为放眼望去雪山只是绵阳起伏的山脉中不起眼的一片影子,分不出哪里是雪,哪里是树,哪里是石头。拍星轨最重要的恐怕就是一个“静”,设定间隔拍摄后就不要动相机,需要一气呵成。由于没有搞懂Nikon的间隔拍摄设置,导致我无论设置拍摄几百张,拍到10张左右的时候就停了,手动重启时相机出现了位移和间断,星轨也就不连续了,只取了其中最长的一段叠加,成了这幅星空下的雪山:

Orion.OK_.jpg

2017年的双子座流星雨

双子座流星雨是一年中最稳定的一场,120颗每小时,雷打不动,可上一次看已经是在高中的事情了。今年,昆明晴空万里,终于有空又到松华坝,去感受落流星雨的夜空。

流星划过天际,是一种非常确定的转瞬即逝,平滑如丝,向着它非常确定的方向飞快的逝去,完全无法确定下一颗将会出现在天空的什么位置,也完全无法确定会有多亮。看到了,就是看到了,没看到,听着同伴的欢呼声,你也只能开始期待下一颗。我们生活的,就是这样一个概率的世界,你只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概率,却无法保证一定会有结果。

看到火流星,纯属意外,是额外的奖励,是求不来的事情,看到了,就怀抱感激之心,看不到,才是正常。连续出动了两天,第二天意外的看到了一颗照亮了大地的绿色火流星,当时正在安装赤道仪,忽然发现设备被绿色的光照亮了,抬头,一颗耀眼的火流星正在天空燃烧,一眨眼,就慢慢变暗,消失不见了,眼睛重新适应了黑夜,它的烟迹才显现出来,白色的烟,沿着刚刚划过的轨迹,快速的变形,扭曲,消散,高空的风应该很大,烟迹1秒钟就已经看不见。

相机没有对着这个方位,自然没有拍下这颗超亮的火流星。不过惊喜的是,在这之前,正好有一颗亮度1等的流星划过拍摄的天区,被完整的记录了下来,感觉照片比目视暗。

2017-12-14-Autosave Image -027-crop.jpg

30s单张 Nikon D700 ISO6400 35mm F/5.0

第一晚开了全天摄像头,捕捉到5颗流星,最亮的流星目视在0等左右:

ASI120MC 15s单张 5张合成 增益100

自己修复zEQ25赤经过流/赤纬过流的顽疾

zEQ25是一款为数不多采用“伺服电机”驱动的赤道仪,曾经也是该厂家在赤道仪轻量化和新型“Z”字型设计的经典之作。我在2013年作为“人生的第一台赤道仪”购入了它,去拍了ISON彗星。对它的精度和设计都比较满意。后来因为工作很忙,使用次数不多。陆续听说有使用者遇到“赤经过流(RA overcurrent)”的故障,还庆幸自己这台没遇到,貌似是良品。

直到2017年,有较多的时间来折腾天文,才开始高频度的使用,过流的阴影也终于随之而来了,不过和大部分人遇到的情况不一样,我的这一台显示的是“赤纬过流(DEC overcurrent)”。然而更加悲剧的是,艾顿售后答复“该型号太老,已无配件可换”,苍天啊,用了10次的崭新的赤道仪,就这么成了个铁疙瘩……(这是伺服电机设计的共性问题,而非个例,而且根据下面拆解看,这种电机淘宝价3块一个,就是质量顶天了30块一个,可偏偏这是特制款,轴是两头出的,淘宝无同款,这种特殊定制型号,艾顿该常备货啊,目前这个状况,老用户感到被放弃的痛……)(2017-11-16更新:通过电话联系(025-83225339),艾顿这个电机是有货的,之前应该是联系到了技术人员他手上没货了。过保后购买100元一个,需要自己焊接老的编码盘,已经下单等到货)

我也是一直折腾、设计软硬件的人,就拆开自己搞吧。伺服电机,买的时候心里也紧张过,因为大部分伺服系统都是用有刷电机来做执行机构的,不过心想这也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工业界用了这么多年,不至于这么现代化的产品还和小时候四驱车那钟有刷电机一个货色吧,这次拆开才发现,大爷的还真就是用的四驱车那种电机,就是个头大点,型号是180系列的,真为这种电机的碳刷和换向器捏一把汗!

IMG_6750.jpg

(请点阅读全文)

最新作品:爱可知智能空气检测仪

时间确实是一把杀猪刀,16年前,那个通过纯粹“逻辑的力量”编写代码创立本站“星星宇宙”的我,心中的星空一直在万里高空闪耀,未曾远离。心境虽已更迭万千,但我相信,“认知这个世界、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美好”的初心不曾改变,也正是这样的初心,不断积累,不断实践,不断了解和超越自己的局限,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从一片虚空之中创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好,不惜辛劳跨越现实中知识的边界、行业壁垒、平台局限、竞争的门槛”。16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个更好的我,与当初创建“星星宇宙”一样,从一片寂静的时空中,创立了“爱可知”这样一个品牌,和一个帮助人们了解新装修家庭空气污染状况的“智能空气检测仪”。

两年前,我成立了上海宇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希望专注于探索和研发改善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智能硬件产品。缘起于“抡起锤子(电烙铁、三极管、编译器和PS)解决生活中的困扰”的工程师文化:2011年为了解决上海的PM2.5的爆表,买了空气净化器,却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效果的困扰。PM2.5的危害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会显现,而这种积累和重金属一样是只进不出的。5年前来到上海时,3M的口罩就成为了日常装备,那时候还经常被人围观,而生命诚可贵,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时间久了,逐渐出现一个疑问,口罩是不是该换了?家里的净化器到底有没有用?公司的净化器是不是该换滤芯了?于是身为工程师的我业余时间随手搭了一个简单的检测仪,首先发现净化器确实有用,污染天里室内数值比室外低得多!另外口罩也是不必一直戴着的,进入一些商场,他们的新风系统比较好的话,完全能把PM2.5降低到安全范围。这个小小的原型检测仪就这么一直陪伴在身边,默默守护。

后来装修,甲醛因为强致癌性进入了视野,可想检测它却并不容易,因为甲醛即使达到对人危险的程度,浓度也相当低,传统铁壳的半导体气体传感器输出根本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化学试纸跨越安全与危险浓度产生的颜色区别实在是难以辨别。后来偶然知道了英国的电化学传感器,买来一试发现灵敏度相当高,与专业的检测结果竟相差无几!便萌生了把这个缘起极客精神的仪器认真做下去的念头。这是我一直想做的对人们健康切实有意义的事情,将以前两三万一台的专业仪器才能达到有意义的精度,以不到千元的成本提供给大家,同时改进传统检测仪的不足,做一款便携、互联、智能、有灵魂的产品。这也成为创立爱可知的原因和团队日以继夜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和愿景!

612个日夜,研发从未停息,深夜,城市的灯火阑珊,有我们点缀,只为将“爱可知”打造成为可靠的产品。

2016年3月31日,爱可知震撼登录苏宁众筹,期待与你的相见!

爱可知智能空气检测仪

2014-2-3_春节全家峨山出游,夜拍星空

2014-2-3_Scorpius.jpg

天蝎座星区,著名的星空调色板。不是第一次拍这个区域,但是第一次拍出这个目标,暗弱的三色云气要有足够好的环境和足够长的极累曝光时间。
(继续阅读)

2013-11-15天荒坪彗星之夜(二)C/2012 S1 ISON

C2012S1_average_staralign_4165-4210-46-2.jpg

46张叠加的ISON(恒星对齐)来了,彗尾很壮观!

从上海出发,西进270公里,我们向着最近的一座千米高山——安吉天荒坪出发了,这是一个抽水蓄能电站的所在地。一路上雾霾弥漫,高速上车灯照出缕缕青烟,那还真是烟——田里燃烧的秸秆,天空除了昏暗的金星只剩下一片灰蒙的烟尘,原来PM2.5都是这么来的,只能带着口罩,默默祝愿烧的人总该有回报。进入山路,空气马上变好,沿着盘山公路到达山顶的时候,星星已经越发明显。

(继续阅读)

2013-11-15天荒坪彗星之夜(一)C/2013 R1 Lovejoy

爱好天文这么多年了,为了更好的未来暂时放下了星空,赶着彗星光临,才买了第一个GOTO赤道仪,带着单反和镜头,周末第一次去天荒坪,拍下人生第一颗彗星,还多亏去年在高兴老师的星明天文台实践了一些天文图片处理的功底和基本判断,在周六凌晨4点~5点10分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窗口内拿下了2颗彗星,周六凌晨成功避开了接近满月的干扰,周日则由于月落时天文晨光已经开始,几乎没有能用的片子。

处理相当耗时,先来看看R1吧!

C2013_R1_autoflat_colorbalanced.jpg

(继续阅读)

C/2012 S1 - 光科网彗星就要来了

C/2012 S1
光科网彗星(C/2012 S1) Michael Jager摄于2013年10月17日,左下方的亮星是火星

光科网彗星(C/2012 S1)是一颗掠日彗星,于2012年9月21日被白俄罗斯的维塔利·涅夫斯基和俄罗斯的阿尔乔姆·诺微切诺克通过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简称:光科网 ISON)靠近基兹洛沃茨克的俄罗斯0.4-米 (16-英寸)反射镜发现。随后,在2011年12月28日莱蒙山巡天数据和2012年1月28日泛星计划(Pan-STARRS)巡天数据中找到发现前的影像。国际小行星中心在2012年9月24日公布了此一发现。通过雨燕卫星 (Swift Gamma-Ray Burst Mission,SWIFT)的观测数据估计彗核的直径约为5千米。

光科网彗星(C/2012 S1)轨道

这是星光飞扬空间模式模拟的光科网彗星(C/2012 S1)轨道,彗星将在2013年11月28日以0.012 AU(1,800,000公里)的超短距离通过近日点,由于距离太阳太近,并不利于观测,第一个最佳观测时段约在2013年11月中旬,此时彗星在日出前升起。其后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淹没在阳光之中。12月中旬时,如果彗星没有被太阳烤化,则将会出现在日落后的西方低空,为第二个可以观测的时间段。

光科网彗星(C/2012 S1)预报

上图是星光飞扬给出的第一个适合观测时段的隔天数据(图为上海地区,想看您当地的预报,请下载星光飞扬免费版),绘制出连续10天、每天日出前一小时的位置预报。

附:光科网彗星(C/2012 S1)亮度预报图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