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天体摄影全面介绍

天体摄影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相机+普通镜头拍摄,用来照流星雨或做小天体定位(前几天我拍Vesta就是为这个);另一种则用相机+望远镜拍,以获得较高的倍数或集光力,本文将着重介绍这种方式。

当你看到望远镜中的草帽一样的土星、胖胖的木星、清晰无比的月面、地内行星凌日等奇妙的天上之物时你会不会有要把他们变成永恒的念头呢?有的话就请您看完本文,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一、直焦拍摄法

相机镜头一般焦距不超过200mm,不适合拍摄月面、星云、星团这类视面积不大的天体,而望远镜的物镜一般焦距较长,较常见的是700~900mm,直焦拍摄法可以获得更大的倍数,较后两种方法有光衰减小的特点,因此非常适合跟踪拍摄星云、星团等深空天体,因为深空天体都较暗,必须进行跟踪(几分到几小时不等),所以对要求有的设备为:1、赤道式天文望远镜 2、与相机镜头卡口、目镜座一致的摄影接口(几十元)(要是也像我一样没有,就需要一个相机的脚架) 3、可拆卸镜头、有磨沙屏或缺口等对焦装置的相机。

光路为:物镜+底片

拍摄时你需要找一个周围很暗的地方(要不然就会像我拍的一样有一些光块了),相机需架在(相机的)脚架上,拿掉(相机的)镜头;望远镜取掉目镜,只留90°天顶菱镜(一定要有这东西,一是方便对焦,二是避免拍月面时月光直接射到底片);

一切准备就绪,就赶快用望远镜找目标吧,找到了就调相机脚架,让相机对着天顶菱镜,底片要与光轴基本垂直,然后转主调焦轮,对焦,调整一下相机位置就可以拍了。当然要是你有接口就方便多了,还能跟踪拍摄深空天体(要先找月面或其他有视面的天体对焦)。

根据我的经验,几个天体的暴光时间大致如下(大量的天体暴光时间还得靠您自己的实际经验,第一次失败了没什么,我第一次就把月亮拍成了太阳^_^):底片:100° 月球(照亮面积20%~80%)——(1/10)" ~ (1/15)";木星——(1/2)";土星——(3/4)"

2_moon.jpg
图:直焦拍摄的月面 底片100°暴光时间(1/15)"(拍摄地点在我家楼下,有灯光窜入相机,造成了上面那一块红色)
*注:由于扫描的原因,图片比例均有改变。

另外,直焦法还非常适合配合CCD一起用,因为CCD感光面很小,即使直焦也可以获得非常大的倍数,同时由于光不需要通过目镜,可同时具备直焦法的大光力和投影法的大倍数,一举两得,非常理想,大家从以下的对比就可看出CCD的优势。(关于CCD 我将会在以后的专题中介绍)

CCD_Saturn_a.jpg Saturn.jpg
图:(左)CCD拍摄的土星 (右)放大法拍摄的土星(扫描时放大过,调过对比度,还是不如CCD拍的^_^)

二、投影法

投影法获得的倍数最大,但接口不容易找到,所以我这里的介绍就不用接口了,但却无法计算倍数(主要是不便取得目镜到底片的距离^_^),也无法跟踪,所以只适合拍日面、月面及土星和木星这类较亮的天体。

光路为:物镜+目镜+底片

使用投影法需注意:从目镜目视清晰时不一定会在底片上成清晰的象,目镜到底片的距离决定了放大倍数(距离越大倍数越大),所以先调整目镜到底片的距离使倍数合适,再用相机的磨沙屏或缺口等对焦装置仔细调整望远镜的调焦轮。

03-4-20-12A.jpg
图:投影法拍摄的月面 底片100°暴光时间(1/2.5)"(拍摄地点在我家楼下,有灯光窜入相机,造成了左上角那一大块东西)

三、放大拍摄法

放大拍摄天体即望远镜和相机按目视光路原理进行拍摄(物镜+目镜+相机物镜+底片),主要针对的是无法卸下镜头的相机,这是天体摄影中倍率最高但也是对光学系统要求最严的一种方法,对于大多数小望远镜来说仅适合拍摄月球、太阳、木星、金星等较亮的天体。

这种方法在望远镜成象清晰的基础上最大的要求是目镜与相机物镜之间不能漏光,最好是目镜和相机物镜直径接近(这也是我用改装过的傻瓜相机拍摄的原因),或者是使用专用的接圈。

我用的具体方法是:望远镜对天体时焦距调至目视清晰(正常观测)的位置,并向天体运动的方向预留一些角度(具体要多少就拜托各位自己摸索了),因为调相机要一段时间。相机需架在脚架上,光圈开到最大,焦距50mm为宜(等效人眼),距离为无限远,然后把相机对准目镜(光轴对准)并且目镜与相机物镜之间距离要尽量的短,以避免散射光进入相机。暴光时间的选择是这样,首先 据我的经验,64倍时,暴光时间超过0.8秒,目标就会因为周日运动而不清晰,(Φ=60mm f=800mm望远镜64X)拍50%被照亮的月亮用100°底片一般0.5"(±0.2")、400°照木星(-3等)一般>=0.8"

2_film.GIF
图:放大法拍摄的月面 底片100°暴光时间1/2"